甚麼是智慧?
智慧讓人可以深刻地理解人、事、物、社會、宇宙、現狀、過去、將來,擁有思考、分析、探求真理的能力。
智慧包括智力, 但有別於智商IQ;然而智慧包括了知識,但卻不能簡單用讀過多少本書,聽過多少講座來衡量,或者以獲得的學術榮譽來衡量。
人們可以碰上千個學者,但不一定能碰到一個智者。智慧還包括讓人可以深刻地理解人與事;現狀、過去與將來;擁有思考、分析、探求真理的能力。擁有智慧的人通過更廣泛的角度去窺探世界。
photo source
那麼智慧到底是什麼呢?
photo source
德裔美籍發展心理學家與心理分析學者,以其心理社會發展理論著稱的愛利克·霍姆伯格·艾瑞克森(Erik Homburger Erikson,1902-1994)曾說智慧就是對生活情境具有深入和廣泛的知識,並對如何運用這些知識有發人深省的辨別力,就是擁有智慧的人。當面對各種生活境況,智慧的人能作最好的判斷和建議,在生命最後階段的危機, 仍接納生命中的勝利和失敗,而非絕望,能夠自我完善,那就是生命中最能發揮智慧美德的特徵。
艾瑞克森(Erikson)把智慧定義為:「以對人生本身超然的關心,來面對死亡本身。」因此智慧這美德幫助人們在生活中獲得和運用知識的優勢,其中品格強項有創造力、好奇心、喜愛學習、思辨能力和洞察力。
如何培養有智慧的孩子?
「詢問」能刺激孩子能思考出許多不同的答案,多方面角度的思考,而非過度仰賴他人的指導或指令而過活。 當然父母可以給予指導,但唯有在孩子自己完全想不出來時,才給予指導較好。 如果父母以生氣或失望的口氣吼出問題,用恐嚇、威嚇、指揮、代勞、批評、嘮叨、談判等使孩子就範,都會讓孩子無法經由內在思考做出抉擇。 這種「逼使就範」的教養模式,孩子所作出的抉擇是為父母,而不是為自己。 這會打擊孩子思考的意願,孩子也不會從各種生活境況中作出思考,過度倚賴指令,試問這樣的教養模式如何使孩子長出智慧的能力呢?
以下是「詢問」的範例:
媽媽: 「思思,其他小朋友都在玩,你怎麼一個人坐在這裡?」
思思: 「沒有人想跟我玩!」
媽媽: 「發生甚麼事?」
思思: 「喔! 是啊, 湯米罵我!」
媽媽: 「他罵你甚麼?」
思思: 「騙子!」
媽媽: 「為甚麼他這樣說你?」
思思: 「因為我跑步比賽時偷步。」
媽媽: 「你覺得怎樣做,可以讓你們兩個和好呢?」
思思: 「不知道,沒辦法吧! 反正他本來就是個混蛋,我討厭他!」
媽媽: 「但你們昨天還是好朋友,為甚麼今天就完全不一樣了?」
思思: 「他讓我覺得自己很爛,很討人厭。」
媽媽: 「這是誰造成的?」
思思: 「好吧。我承認我不該偷步。」
媽媽: 「你有智慧的好品德,你覺得你該怎樣做? 怎樣運用智慧幫助你解決這事情?」
思思: 「我想我知道他為甚麼生氣,我該勇敢些去向他道歉。」
媽媽: 「聽來很好啊! 去試試看吧!」
讓我們再看另一個例子:
爸爸: 「Rachel,你看來氣呼呼的,發生什麼事了?」
Rachel: 「我討厭我老師。他又罰我課後留校。」
爸爸: 「他留你的原因是什麼?」
Rachel: 「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,我只是忘記了帶數學課本而已。」
爸爸: 「你覺得為什麼要學校設立「學生帶課本上課」這樣的規定呢?」
Rachel: 「這樣子會讓我們學習的時候更方便,也可以在課本上做筆記。」
爸爸: 「你可留意這學期是否有同類事情發生嗎?」
Rachel: 「是的,有時也會忘記帶其他科目的東西或課本。」
爸爸: 「那你覺得怎麼做才會避免這些事再發生呢? 你所擁有的「智慧」例如洞察力,創造力可以怎樣幫助你解決這事情呢?」
Rachel: 「我可以多留意自已在什麼情況下會遺留課本。」
爸爸: 「那是什麼時候呢?」
Rachel: 「大多是在我晚上做完家課時沒有順手將書本放回書包,有時太累會倚賴工人姐姐」
爸爸: 「那你有什麼好提議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呢?」
Rachel: 「我想我會在床頭貼便條,提醒自己不要再忘帶課本。」
爸爸: 「好主意,我想這麼做應該會很有效。」
父母情緒失控影響深遠
父母情緒失控,固中原因可能是期望與現實有落差,因失望、羞愧、焦慮、控制意慾得不到滿足時,所產生的消極、並帶殺傷力的情緒。 若父母經常以怒氣操控孩子,以「爸媽永遠是對的……這全都是為你好……」孩子長期缺乏被聆聽,當中帶來的傷害和負面的心理健康影響深遠。
不要用怒氣強迫孩子去社交,不要勸誘躲在你背後的孩子站出來說話,這只會讓孩子學會對人隨便回應 ,也不要當孩子的代言人,隨便用「他害羞」為他解脫當藉口逃避事情。然而,認真傾聽孩子是一種尊重的表現,了解孩子不願意主動與人打招呼,或不與人友善親近的背後原因; 允許孩子有不同的個性,讓孩子知道你接受他與眾不同的地方,這也是一種接近孩子的心的秘訣,更是增進孩子和家長之間感情的相處方式。
若孩子受挫或處事不成熟時,父母還用質問、嘲諷、嘮叨、甚至咄咄逼人的態度責備孩子,他會聽得進父母的說話嗎? 恐怕只會令他們心煩意亂,更加方寸大亂、並以畏縮、憤怒、埋怨、或若無其事地逃避的方式處理人生種種生活境況。這不但阻礙孩子發展智慧,還會影響父母與孩子的親密關係。